7月17日至18日,“吾道產業對標游學·蘇州站”重磅開課。課程聚焦“企業國際化戰略布局與全球運營實踐”主題,組織學員實地探訪了西門子、滬光股份、三豐精密、牧野機床等世界級工業巨頭,深入其智能化工廠與先進管理現場學習?;顒犹貏e邀請了西門子(中國)高級副總裁江崇龍、滬光股份總裁金成成、三豐中國董事長兼總經理坂田幸寬、牧野中國副總裁史久波等多位重磅嘉賓,圍繞國際化經營的機遇與挑戰、全球化運營的實踐經驗等核心議題,分享了寶貴的行業洞見與前沿經驗,并針對學員們提出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答。通過沉浸式參訪與深入互動研討,本次游學精準賦能吾道學員把握全球市場脈動,加速建立和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蘇商學院執行院長張佐全程主持活動。
學員們首站走進蘇州西門子電器有限公司,實地探訪數字化企業展廳與智能化生產車間,系統了解西門子在智能改造與數字化轉型領域的實踐成果。作為工業數字化標桿,西門子自有工廠率先應用"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在研發、生產、運營等環節構建全鏈路數字化實踐,為中國工業企業提供了覆蓋不同行業與發展階段的轉型范本。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西門子艾聞達中國區負責人江崇龍深度解析了這家百年科技巨頭持續引領工業變革的核心密碼,并分享了對企業未來戰略的思考。
江崇龍總結了西門子歷經近180年而長盛不衰、在每個工業階段都能取得成功的三大關鍵支柱:第一大支柱是長期主義價值觀,秉承創始人"不為短期利益犧牲未來"的信條,始終聚焦解決當下及未來10-20年的社會核心痛點;第二大支柱是技術驅動戰略,專注高技術壁壘業務以維持行業領導力,對技術密度下降的業務果斷剝離,將資源集中于引領變革的核心科技領域;第三大支柱是以人為本的文化,通過多元成長路徑支持員工與企業共同進化,幫助員工適應時代變革而非簡單淘汰。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江崇龍闡述了西門子的雙重目標:對內提升效率與管理水平,覆蓋制造企業的研產供銷核心價值鏈及財務、人事、采購等支持系統;對外則更側重于賦能客戶,通過產品與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業務數字化。西門子的整體戰略圍繞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城市化、全球本土化、可持續發展、數字化五大未來挑戰展開,核心在于構建"虛實融合"的數字孿生與工業元宇宙技術體系,為工業、商業及社會提供物理與數字世界的連接工具。
西門子艾聞達副總裁、全球合伙人石建偉以西門子前沿案例,向學員們闡述了數字化轉型精益運營、數字化評估和數字化工廠規劃的先進經驗。他指出,企業常陷入誤區,將數字化轉型等同于采購設備或部署系統,卻忽視精益運營與流程優化。西門子百年經驗證明,流程優化應優先于IT系統實施,轉型成功需具備三大要素:高層親自推動、基于業務痛點的策略制定、設立專職組織系統推進。
西門子以SPS全球運營管理體系為框架,覆蓋戰略、研發、供應鏈等全業務領域,尤其重視"人員與持續改進"這一核心根基。其特色在于"造物先育人"理念:通過系統性培訓項目,選拔潛力員工參與實際改善項目,在輔導中培養能力,并確保員工能從改善中受益。工廠推行"三A系統"鼓勵全員提交合理化建議,以此衡量并提升員工士氣。
在實施路徑上,企業需先評估精益數字化成熟度,結合愿景與客戶需求,從精益化、自動化、數字化三個維度識別差距,制定1-3年路線圖。他認為,未來工廠競爭力將更多源于自動化、數字化與AI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持續改進注入新動力。
下午,學員們抵達游學第二站——國產汽車線束領軍企業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走進其線束生產車間,全自動生產線全速運轉的場景令人震撼:與傳統流水線不同,這里僅需數名技術人員在操作臺前監控屏幕,通過精準指令即可完成全流程管控。
生產線上的橙色高壓線束產品正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傳輸核心。若將發動機比作汽車的心臟,那么由電線、接插件與輔材構成的線束系統便是汽車的神經與血管,承擔著信息傳遞與能源輸送的雙重使命。
座談環節,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金成成詳細闡述了公司的發展歷程、戰略轉型與行業洞察。據介紹,這家1988年從工程機械線束起家的企業,現已形成9大生產基地、全球6個研發中心的產業版圖,擁有超1萬名員工,年產值規模達80億元。2020年,滬光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
"研發創新是企業生命線。"金成成強調,滬光組建了專業研發團隊,具備多車型并行開發能力,并首創"設計即服務生產"理念,從源頭保障產品品質與制造效率。目前企業服務客戶涵蓋大眾、賽力斯等主流車企,成為國產高端替代的首選合作伙伴。
此外,滬光正積極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打造“端到端”解決方案能力,并謹慎探索全球化,目前在歐洲(羅馬尼亞)設有工廠。金成成表示,企業將持續投入創新,強化團隊建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性價比”而非“價性比”策略,追求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滬光股份智能制造總監周曄分享了公司從無到有的智能制造轉型歷程。這一變革始于2011年董事長的一個夢想——打造擁有立體物流系統的未來工廠。面對行業尚無先例的挑戰,滬光團隊從零起步,率先在導線包裝上實現標準化,為自動化奠定基礎。
早期探索充滿艱辛,技術團隊在車間晝夜攻堅,公司通過持續創新與自主研發,最終在效率與質量控制上實現雙突破。
十年間,滬光股份逐步建成覆蓋物流、裝配、檢測的全流程智能系統,在多地工廠實現標準化復制,并于去年榮獲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稱號。周曄表示,持續創新的基因使滬光始終走在行業智能化前沿。
蘇商會副秘書長郭濤濤為此次參訪學習作精彩總結,他高度評價了滬光企業37年穩健發展的背后邏輯,認為其核心在于強大的精神力量——創始人及二代傳承者所體現出的卓越韌性、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以及不斷自我挑戰的魄力。
他指出,滬光股份的發展路徑清晰展示了從“專精特新”邁向行業領航者的過程,其成功在于專注細分領域、精細化管理、持續創新以及構建安全可靠的現代化供應鏈體系,始終以用戶價值為根本。
郭濤濤最后總結道,企業家歸根結底要思考清楚企業定位、發展路徑和未來方向,而敢于突破、勇于挑戰自我的精神力量,正是企業穿越周期、實現基業長青的關鍵。
7月18日上午,吾道學員一行走進三豐精密量儀(上海)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三豐Mitutoyo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長度測量儀器制造商之一,其產品在全球銷量中占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
三豐中國董事長兼總經理坂田幸寬先生分享了他深耕中國市場十年的獨特感悟,以及三豐公司跨越91年的經營之道。
坂田先生首先分享了其在中國市場的親身觀察。他坦言,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他以手機制造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2017年前后中國手機行業騰飛,精密測量儀器需求激增;近年來新能源車爆發式增長,年產量超3200萬輛且新能源占比過半,華為、小米等企業跨界造車的創新速度更印證了中國市場的澎湃活力。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三豐在華24年始終保持上升態勢,員工規模從70余人擴展至260人,這得益于對中國速度的適應與客戶支持。他分享了三豐91年來的核心理念——以“智仁勇”(智慧、仁德、勇氣)和“天地人”(天時、地利、人和)為根基,通過精密測量技術推動社會進步。
在企業管理層面,坂田分享了他的“現場主義”領導哲學。他坦言自己雖年近七旬,仍堅持每月親赴蘇州工廠等一線場所。在他看來,真正的決策必須基于現場實況,“若僅聽取匯報而遠離現場,既無法理解業務本質,也難以體會執行者的困境”。他形象地將企業比作日本祭祀中的"神輿":經營者如同坐在轎上指引方向,而前進的真正力量來自下方抬轎的員工。因此,管理應避免簡單指令,轉而通過目標共識激發團隊主動性——“不是命令‘必須這么做’,而是支持員工實現‘我想這樣做’”。
坂田總結,三豐91年來始終專注于測量領域,面對中國市場的澎湃浪潮,唯有堅守初心、深入現場、信任團隊,方能在高速競爭中行穩致遠。他的分享為在場企業家提供了跨越文化與周期的管理思考。
三豐中國營業部次長顧全玲講述了三豐的創業歷程與文化基因,揭示了其留住人才的深層密碼。
回溯至1934年,創始人沼田惠范先生秉持著振興日本精密測量的初心,勇敢地踏入了精密測量領域。歷經三年技術攻堅研發出日本首把國產千分尺。當首批100把尺子中83把不合格時,他將瑕疵品悉數埋入地下,立下“絕不讓不良品流出工廠”的鐵律。
自那時起,三豐便開始了在精密測量領域的持續探索與革新。從成功研制出第一把日本國產的千分尺,到推出初始精度高達0.23μm的三坐標測量機,三豐始終致力于滿足用戶的多樣化測量需求,不斷推動精密測量技術的進步。
面對測量行業智能化轉型,顧全玲次長指出三豐正將精密測量數據融入智能制造閉環。通過開發數據整合軟件,幫助客戶實現加工現場實時監控與不良品源頭控制。三豐愿攜手中國制造企業應對高端化、智能化挑戰,共同踐行創始人“以精密測量為社會貢獻力量”的使命。
活動期間,學員們參觀了企業展廳,近距離接觸三豐覆蓋全場景的測量解決方案:從千分尺、游標卡尺等手持工具,到三坐標測量機、影像測量儀等大型設備,這些產品正通過定位與實時檢測系統的創新,為中國制造業注入高效動能。
7月18日下午,吾道學員一行來到牧野機床(中國)有限公司,感受高效加工與精益求精的匠心獨運。作為日本最早生產出數控銑床和加工中心的機床制造商,牧野機床憑借持續的技術投入和卓越的制造工藝,已成為全球高端銑床和加工中心的領軍企業。
牧野中國副總裁史久波深入剖析了當前制造業發展趨勢與中國市場的全球影響力。他指出,中國制造業產出規模已相當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尤其在汽車領域,中國年產3200萬輛的規模與美日德三國產量之和持平。
史久波以牧野的業務數據為觀察窗口,揭示出中國在多個領域展現的強勁動能:半導體進口逆差六年內從4000億美元銳減至1500億美元,國產替代成效顯著;新能源車帶動壓鑄行業迅猛發展,中國占據全球47%的份額;航空業年需求超200架飛機,C919的突破加速產業鏈本土化進程。他特別強調,在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中,機床需求結構正經歷深刻變革,這對裝備企業提出新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工業母機領域的特殊性,史久波坦言該行業需要長期技術沉淀與資本投入,國內企業正通過點狀突破實現高端化發展。牧野堅持將自動化技術與工匠精神相融合,通過系統化培訓傳承精密制造能力,持續服務汽車、電子等核心行業客戶,助力中國制造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鞏固競爭力。
牧野中國市場部部長華吳斌系統闡釋了企業發展脈絡與在華布局。華吳斌介紹,擁有88年歷史的牧野機床是全球領先的精密加工設備制造商,去年全球營業額達2300億日元(約110億人民幣)。牧野在全球擁有八大工廠,形成差異化產品布局:昆山工廠專注于電火花加工設備,武漢工廠則生產立式及臥式加工中心,為汽車零部件等批量生產提供解決方案。牧野始終秉持“質量第一”的理念,致力于提供高穩定、高品質、低故障率的設備,其產品在行業內依靠口碑相傳。目前,中國大陸已有約2.5萬臺牧野設備,服務客戶包括通用電氣航空、西子、加德納航空等知名企業。
座談會后,學員們走進牧野機床的產品展廳和智能化加工車間,對其最新的柔性生產線技術有了更為具象的了解,深刻體會了牧野機床將自動化制造與工匠精神完美結合的企業特質。
